惠州日报社官方网站

惠东:撂荒地变身“希望的田野”

原标题:

惠东有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撂荒地变身“希望的田野”

  又是一年夏收时节。惠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农户忙着收割稻谷,一辆辆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来回穿梭作业,育秧工厂内村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新一轮育秧工作……近年来,惠东县多措并举有序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让“沉睡”的土地再焕生机,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宝口镇佐坑村连片丰收的稻田。 本组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通讯员周伟浩 摄

  今年以来,惠东县结合实际,通过科技手段,全面摸清撂荒地底数,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及农户复耕复种、统筹利用,逐步减少撂荒地存量、遏制增量,积极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稳定。

  今年已复耕复种1667亩

  惠东县山海资源丰富,沿江靠海的乡镇地势平缓,农耕条件优越,但部分山区乡镇耕地零星分散不集中又偏远,收成受自然条件制约,不同程度存在耕地撂荒现象。惠东县各地克服耕地碎片化、耕种条件差、务耕劳力少等困难,积极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2023年,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3885.41亩,完成了省、市下达该县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任务。

机械收割效率高。

  该县还制定了《惠东县2024年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实施方案》,积极推动纳入排查登记台账管理的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并且对种植水稻、玉米、豆类、薯类、蔬菜、糖料的地块,将给予相应补助。截至7月18日,全县撂荒耕地图斑已完成复耕复种面积1667.92亩,主要种植作物为水稻、玉米、甘薯等粮食作物和小部分蔬菜类作物。

  党员联合认领“责任田”

  耕地如何集中流转?谁来耕种?这些都是减少耕地撂荒需要解决的问题。惠东县各地主要通过集中流转给村委会、集中流转给镇属国企、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加大撂荒耕地集中流转的力度。

村民准备插秧。

  全县各乡镇根据上级指导,结合当地情况,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复耕复种。党建引领、支部发力、党员带头,将主题党日活动搬到撂荒地治理的田间地头,机关支部党员联合认领“责任田”,开展播种、锄草、除虫等,全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创建“联农助农”党建品牌。

  此外,通过挂横幅、召集村民到现场商讨等方式宣传国家相关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做到“撂荒地复耕工作推进到哪里、政策宣传就跟进到哪里”,让广大群众树立起珍惜土地、用好耕地的意识。

  同时,督促各村(社区)“两委”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对土地弃耕撂荒土地的承包人、地块名称、面积、流转或撂荒年限等基本情况进行逐一登记造册,厘清撂荒土地面积、位置、耕种现状等,在摸清底数准确把握撂荒地情况的基础上,推进撂荒地分类利用。

  改善撂荒地水利设施

  惠东县部分村落地理位置较偏僻,山地、坡田不适宜使用机械种植,加上村里常住人口少,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多年,种田需要平整出田埂,还要把基础水利设施修复好。

  为此,惠东县农业部门指导各乡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帮助解决开荒复恳、维修水利及道路费用,致力于改善耕作条件,配套完善灌排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采取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等措施,恢复撂荒地肥力,争取将具备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快修复因灾损毁的撂荒地,恢复生产。

  针对村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惠东县安墩镇由村委会牵头,按照“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弃农经商、长期外出务工或家中缺少劳动力等无力耕种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不改变撂荒耕地农业用途的前提下,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通过“镇政府+国有企业+联合社”模式,由镇属国有企业连片整合碎片化土地,将村里的撂荒耕地集约起来,与村委会、村民进行合力耕作运营,实行统一机械、统一耕种、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收获、统一加工的标准化生产,节约了人力和财力。

  特色种植助农户增收

  安墩镇健全完善“主导产业+特色种植”的多元化产业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经济效益。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安墩镇安峰薯丝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撂荒耕地1000余亩,集中连片耕种番薯作物,用于制作番薯粉丝出售,带动农户利用撂荒地土地种植,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近日,位于惠东县宝口镇佐坑村的“惠州市源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荣获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乡村振兴局颁发的“广东省十佳粮食安全守护主体”称号。惠州市源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农户+企业”三方合作经营模式,以党组织发起、干部参与、引领农户方式创立。

  宝口镇准确抓住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契机,加快构建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围绕水稻“种产销”环节,建设了约2000平方米集育秧、稻谷烘干、大米精加工和仓库于一体的生产基地,建立了一条从土地流转到水稻种植、精加工及品牌销售的产业链条,并打造了“江源大米”品牌。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帮助当地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现代化,通过土地集约流转,带动村集体增收。

  佐坑村这片复耕复种的成片稻田,稻谷成熟后呈现风吹稻浪的美景,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往拍摄,当地将筹划开拓劳动教育、农耕旅游、亲子旅游项目。

  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赖金朗 通讯员傅剑锋 刘棋滔 邱艳婷

编辑:钇云
上一篇:

相关新闻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