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伊军、王承安在茶山上看茶。左为王承安,右为王伊军。
博罗县柏塘镇,是广东省“十大茶乡”之一。近年来,柏塘茶产业发展迅速,柏塘镇新陂村王伊军、王承安,是两个堂兄弟。两人均是“80后”,先后从繁华的都市回到乡村,种茶创业,成立茶叶合作社,带动几十户茶农种茶致富,成为当地种茶的青年带头人。
茶树下长大
种茶炒茶是祖辈的传承
金秋十月,风清云淡,阳光明净。新陂村的茶山上,一排排半人高的茶树,从山脚延伸至山顶。阳光下,满山茶树的绿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成为一道赏心悦目的绝佳风景。茶山的一处,一位村民正在采茶,已经采了一篮子了。尽管白露已过多时,但是茶树还是竞相萌发新芽。
王伊军介绍,新陂村的茶树主要以客家小叶种、细叶茶、紫芽茶为主。眼下,正是采摘禾花茶的末期。过段时间,就是采摘雪片茶的时候了。何谓禾花茶、雪片茶?王伊军告诉记者,稻禾开花的时节采摘的茶叶,当地人就称之为禾花茶,而小雪至大雪之间采摘的茶叶,就称之为雪片。
王伊军和王承安在茶树间行走,看看新长的茶芽。“我们都是在茶树下长大的。”王承安说,这些茶树很多都是爷爷辈种下的,爷爷种茶,传给父亲。现在,他们又接过了父亲的传承。在他们成长记忆中,种茶、炒茶是一道熟悉的场景。“我记得小时候,跟着爸爸去卖茶叶,有的时候是去柏塘的集市,有时候还坐车到博罗县城去卖,一斤10块钱。”王承安说。
7年磨一剑
从10亩茶园到300余亩合作社
王伊军家的楼房就在新陂村委会办公楼旁边,一大家子人都住在这里。“我打算今年年底把这里改造一下,建一条茶叶自动生产线。”王伊军所创建的新陂村生态茶园合作社,目前有成员30多人,茶园有300多亩,年产茶叶约2500公斤。“现在生产日均只有几十公斤,建成生产线后日均产量可以达到200公斤。”王伊军说,现在自动制茶设备已经有了,就等生产线建设好安装了。
从回乡种茶,到今天的规模,王伊军用了7年。当初在茶树间长大的少年,梦想曾经是外面的世界。“学校毕业后,我在博罗县城上了几年班,做到了主管的位置。”王伊军原本以为,人生剧本会在城市书写,可是后来的一场重病,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病愈后,王伊军决定回到新陂村,从茶园重新起步。“当时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那个时候我决定回来,靠自己撑起这个家。”从家中的10亩茶园干起,王伊军拿出了一股拼劲,发展自己的种茶事业。“刚开始那几年,真的很辛苦,采茶、炒茶时,每天都是拼到凌晨两三点。”
看过了外面的世界,对茶园的发展王伊军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满足于父辈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模式,在2015年就成立了新陂村生态茶园合作社。在他的拼搏努力下,加入合作社的茶农渐渐增加,茶叶产量和质量也上来了。“曾经有人说,新陂茶在柏塘山茶中是不怎么样的,你还想着在新陂村做茶?”王伊军说,他就不认这个命,要把新陂山茶的质量提上去,得到客户的认可。事实证明,王伊军的努力成功了,几年下来,合作社的茶叶销路都很不错,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兄弟同心
成为家乡茶产业发展青年带头人
开始几年,生产、销售主要是王伊军一人在干。合作社的茶农都是以中老年村民为主,合作要得到更大发展,就需要青年人才的加入。王伊军思来想去,就想到了堂弟王承安。王承安那时在珠三角上班,月薪有6000多元,放弃城市工作回到乡村种茶,对王承安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年轻人都向往城市的工作生活,回到乡村发展,是否有出路,也是个问号。最终,看到家乡茶产业的红火发展,王承安下定决心,回到了新陂村。
“他管生产,我主要抓市场推广和销售。”有王承安的加入,王伊军如虎添翼。回乡第一年,王承安就以学徒身份,向炒茶老师傅学做茶。“他很用心,很刻苦。”王伊军说。一年之后,王承安就掌握了做茶技艺,从那以后,采茶、炒茶等生产方面的事都是他一手搞定。“很辛苦,尤其是炒茶期间,每天都是干到三更半夜。”但再多的辛苦和困难都没有难倒这两兄弟,两人合作默契,将合作社越做越大,成为新陂村茶产业发展的青年带头人。
敢想敢干
“合作社+基地+农户”打响本土茶叶品牌
王伊军介绍,新陂村全村人口约700户,人数约4200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茶树,茶园总面积约1200亩,茶叶产值达上千万元。目前,以新陂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种植大户,带动新陂村村民一起种植销售茶叶。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组织指导农户按照标准化技术生产,统一加工和销售,主要生产的茶叶有“柏塘山茶”“柏塘红茶”“蜂蜜茶”三大系列产品。
每年,合作社每户农户种茶收入平均达到5万元以上,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每年收入合计超过100万元,每年带动就业50多人。新陂村也成为柏塘镇6个“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之一。
“合作社已经申请了‘粤春晓’的茶叶品牌,设计了新包装。”王伊军说,未来,合作社将以“粤春晓”作为“一村一品”品牌进行宣传推广,打造集种植、销售、加工等一体化产业链,继续扩大新陂村种茶的规模,进一步打响本土茶叶品牌,助力新陂村茶产业发展,为新陂村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要敢想敢干!”王伊军说,他一路来就是从“敢想敢干”的深圳改革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拼搏,和大家一起把家乡茶产业做大。
文/图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方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