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人工炒茶耗时、费力,顷刻间便大汗淋漓,他依旧乐此不疲。尽管爬山涉水艰险辛苦,他却潜心中医药文化不能自拔。他说,茶文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也是博罗文化的代表。“钟情于它们,心中无限喜悦,生活很充实。”他是博罗县柏塘镇水陂村学布村民小组的六旬村民邱水良。在他身上,展现了博罗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他还热衷于“国球”——乒乓球,在体育运动上同样乐在其中。
邱水良坚持手工炒茶。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坚持手工炒茶
柏塘山岭属于罗浮山脉一支,罗浮山种植山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1700多年前的东晋年间。柏塘山茶自然历史悠久。
邱水良是土生土长的柏塘人,自幼跟父母上山采茶、炒茶、制茶。耳濡目染之下,这一芳香回甘的茶叶逐渐融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邱水良与山茶打了近40年交道,对山茶种植,尤其是炒茶、制茶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方法,“想种好茶,就得先选地,阳光要充足才好。”在离家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上,邱水良种植了近6亩山茶。为了保证茶树的原生态,邱水良手动除草,避免农药影响茶品质。为了给茶树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生长环境,他拒绝使用化学肥料,坚持选用有机肥料,通过摸索总结,得出草木灰做肥更好的结论。
除了坚持原生态种植,邱水良对采制茶叶的工艺也十分讲究。在机械化炒茶日渐普及的今日,他依旧坚持手工炒茶。手工制茶辛苦,一小锅茶叶从采摘到炒制完成,需要近7个小时。“春茶采摘的时候,一天要忙十几个小时,炒茶磨茶到半夜也是常有的事。”炒茶时烤着炉火,人一下子就汗流浃背,手还要不停翻动。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但他认为,尽管费时费力,传统工艺炒制而成的柏塘山茶,外形卷曲紧实、细匀,色泽乌绿油润,回味甘甜、芬芳馥郁,“味道比机械炒制的茶叶更淳。”
“机械化、自动化是茶叶制作的趋势,也是社会的进步。但传统手工制茶的技艺不能丢,这是对茶文化的坚守。”他说。
研医书集药方乐在其中
博罗作为岭南四大古县之一,中草药资源丰富,中医药文化深厚。邱水良家中曾开过中药店,上山采药、制药的生活于他而言再熟悉不过。长期浸染其中,他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除了经常上山采草药外,他还会有意识地挖掘搜集民间药方,积累经验。
上世纪90年代,邱水良曾外出至深圳务工多年,中间曾有一段时间处于失业的空窗期。为维持生计,他重新拾起此前学习的中医药知识,利用闲暇时间在附近公园山野采集中草药。部分中草药的生长地人烟相对稀少,每次上山采药,邱水良都要打醒十二分精神:“有过几次在野外采药时碰上蛇,吓出一身冷汗。”
所幸,数次惊险的遭遇都有惊无险,而这段维持了3年的采药经历,也进一步丰富了邱水良的中医药知识储备。回到家乡发展后,他依旧热衷于研究中医药,保持着上山采药的习惯。同时,还积极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听闻当地组织收集罗浮山地区中草药的相关资料,他积极参与其中。
打乒乓球成为生活一部分
在邱水良的文化“字典”里,体育文化少不了,特别是“国球”——乒乓球。
“小时候乒乓球拍是稀缺品。”邱水良回忆,为了打上球,十几个人共用一副球拍是常有的事。为了更好地练球,他就自己用木板制作了乒乓球拍,在地上练,在家里的饭桌上练,到处都是他的“训练场”。他省吃俭用或者捡废品卖钱来买乒乓球,自制的拍子用坏了再做,拿着木板球拍赤脚练球成为他儿时最美的回忆。
苦练下,邱水良的技术越来越好,并开始代表学校到镇上参加比赛。乒乓球也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长大后,各种事情多了,打球的时间少了,他就见缝插针练球,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放松身心。
上世纪90年代,邱水良在深圳从事搬运和仓管,工作的劳累没有浇灭他对乒乓球的热情。休息日,他就跑到体育场附近看别人打球。没钱练球学球的他,就给球馆打扫卫生,以此换取学球的机会,边做边看,边做边学,回去再苦练,球技不断提升。历届的国球高手他都如数家珍,特别是他们的技术特点,“他们的拼劲和不服输的精神特别感人。”
而今,回到家乡柏塘,邱水良特意在家中放置了一张乒乓球桌,“捣鼓制茶和中草药,闲暇练练球,生活多姿多彩。”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卢泓宇 贺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