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博罗塘尾村李新强开垦荒地带领村民增收成脱贫先进

  “现在正是抛秧的时候,要抓紧时间才行。”4月5日下午,博罗县麻陂镇塘尾村村民李新强驾驶机械在地里不停忙活,为新一年种下新希望。

  李新强曾一贫如洗,父亲残疾,母亲瘫痪,一家生活过得不如意。这些年来,得益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他增收的“造血”能力大大提升。大面积种植水稻,办起了村里第一家碾米厂,他成为村里的“最美勤劳致富户”,他帮助村民复耕丢荒的土地,使得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种养增加了收入,大家一同奔向幸福小康生活。

  用行动致富,用勤劳脱贫

  “今年天气比较干旱缺水。田里有水才能抛秧,得抓紧时间,否则再过一个星期秧苗就太老了。”抛秧已经进行一个多星期,这段时间,李新强每天早出晚归。白天打田,晚上守着放水,直到次日凌晨三四点,稍微休息一下,早上6点多又要下田。

  今年早造,李新强要种七八十亩水稻、茨菰、花生,他期待着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创造美好生活,勤勤恳恳干就对了。”李新强只有这个简单的想法。

  李新强身材削瘦,皮肤黝黑,干起活来毫不含糊。这些年来,李新强和妻子总是起早摸黑,用辛勤劳作换来生活的希望。

  家里的碾米厂随时处于待机状态。“去年收割的稻谷有20多吨,现在还有不到10吨,有人要就碾米,惠州、深圳、东莞等地都有客人要。”李新强说,前几天,帮扶单位还特意带深圳的客人前来采购大米。

  这些年,在帮扶单位的扶助下,李新强用行动致富,用勤劳脱贫。去年,他种了约100亩常规水稻,还有黑米、茨菰等,年收入10多万元,生活越过越好。

  从卖稻谷升级到卖大米

  “现在我们家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李新强曾经是塘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残疾,母亲瘫痪长年卧床,妻子既要照顾公婆,又要照料孩子,七口之家糊口的压力就压在他一个人肩上。一家人主要靠种两三亩地维持生活。

  2016年4月,市委政法委挂钩帮扶塘尾村,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为帮助李新强脱贫,给予他每年“春耕”“冬种”生产专项资金补助,筹措资金扶持种植水稻、黑米、茨菰等致富项目;安排他参加种植技能培训;将他纳入塘尾村“人间稻”专业合作社,指导种植和销售农产品;享受村里专项分红、县统筹分红。

  多管齐下的帮扶举措下,李新强“自我造血”功能大大增强,种植技术也不断提高,产品品质也越来越好,驻村帮扶单位还积极帮忙对接销路。2018年,李新强通过工作组提供的免息贷款,购买了全村第一套大米加工设备,从卖稻谷升级到卖大米,成立了“新强碾米厂”,进一步提高收入,成为村里的“最美勤劳致富户”。

  摆脱贫困后,李新强除了自己走上致富路之外,还带领其他贫困户勤劳致富。因为从内心深处感恩党和政府的帮助,李新强还主动加入镇村组织的塘尾“美星志愿者”队伍,参加人居环境整治、义务植树等活动。

  贫穷不可怕,最怕没想法

  “发愤图强兴大业,勤劳致富建小康。”李新强将这副对联贴在大门上,时时激励自己奋发向上。这几年,李新强带领家里人勤勤恳恳,努力干好种植业。

  李新强还成了村里的“开荒者”。原本村里有很多丢荒土地,李新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觉得特别可惜。为了将荒地重新利用起来,他顶着风吹日晒,驾驶机械开荒。几年来,他开垦承包种植的约百亩地全是村里的荒地。

  另外,通过他“开荒”流转出去的土地也有100多亩。就这样,一边开荒,一边种地,村里的荒地都被种上了农作物,看着村民种植增收,李新强也有成就感。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脱贫致富的想法和志气。脱贫致富,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努力和勤奋。”从村里的贫困户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先进,李新强的故事极大地鼓舞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向富裕生活迈进。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骆国红

编辑:大快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