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再现80年前的至伟丰功 品读《穿越封锁线——省港大营救始末》

  惠州市作协主席陈雪先生的新著《穿越封锁线——省港大营救始末》已经出版了。我先睹为快,认为这是一本很有外延和底蕴的作品,值得一读。

《穿越封锁线——省港大营救始末》。 

  翔实记叙省港大营救全过程

  首先,这是第一部多角度、全方位完整、系统、翔实地记叙省港大营救全过程的作品。大家都知道,八十年前那场空前绝后的大营救,是艰苦卓绝的,是可歌可泣的,不仅史志典籍有诸多记载,更有不少文学作品及电影、电视剧问世。但是,这些作品或采撷其中一段曲折的过程,或陈述一个精彩的故事,或记叙一段难忘的回忆——如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等,都在他们的回忆录中记载了自身那些经历的片段。这些作品或片段,像天女散花,虽目不暇接,却只是管中窥豹,仅见一斑。但像陈雪那样,如海纳百川般将各条涓涓的史实小溪汇聚起来,完整、系统地凝聚成一片浩瀚之海、珍缀成一部荡气回肠的励志精品,可谓一卷在手,纵览庐山全貌,实在是殊为不易的。

  其次,作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使这部作品站在了梳理和澄清历史,杜绝谬误的峰峦之上,过得了史学家们的法眼,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检验,更给亲历者及现代读者们还原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历史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堪称功莫大焉。

  较早的时候,我就见到他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对很多典籍和史料,他是看了又看,记了又记,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大约也有几万字。为什么会有这些繁杂而琐碎的前期阅览和梳理?因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些当事者的记忆已有偏差,一些典籍的记述也多有谬误,自相矛盾、张冠李戴的情况屡见不鲜,至于地点、时间、细节上的差异,那就不胜枚举了。他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求证工作,还专程到了香港,重走当年撤离的路线。等一切都了然于胸之后,才欣然命笔。

  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人及东江纵队的丰功伟绩

  《穿越封锁线——省港大营救》一书是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编的《广东红色纪实丛书》中的一部。省里要求这些作品不能以小说、报告文学等体裁来写,而是用叙述或白描的手法,这无疑对陈雪这样的作家来说,增加了一些难度。这种纪实作品,主要是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即所谓的平铺直叙,这就要检验作家驾驭文字的功夫或能力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记叙作品,容易流于平庸,缺乏可读性。为了避免这种缺陷,陈雪就要匠心独运,在谋篇布局、内容取舍、情节安排上出彩,以使作品能达到让人愿读、喜读的效果。

  我们来看看全书的章节布局吧。整部作品分为六章,每一章分为六至八节。单看这些章节的标题,就让人产生了想读下去的欲望,如《皇后大道中的粤华公司》《东方“马奇诺防线”》《香港保卫战》《毕打街上的兴亚机关》《伶仃洋的小艇》《春天里的同楼异梦》等等。作者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来写“大营救”,而是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进行铺垫,阐述背景。这样,就能让读者比较直观地了解事件的起因,了解历史和社会渊源,不至于唐突和费解。接下来在交待大营救的始末时,如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展开,淋漓尽致地展示各路撤离人士的惊险经历,展示各位救护人员恪尽职守、历尽艰辛的高尚情操和斗争精神。

  陈雪先生的这部作品,还打破了以往许多典籍只写营救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的模式。本书的触角伸得更远,涉猎更广,不仅详尽记叙了救护那些先生女士们的全过程,还写了营救日寇集中营中的战俘、飞机失事陷入搜捕中的盟军飞行员、甚至还有国民党高官的眷属。不仅如此,该作品还对身涉此次行动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廖承志、张文彬、邹韬奋、连贯等,给予了专节的描述,扩大了作品的外延,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

  值此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之际,陈雪先生精心打造的这部作品,再现了那个风云变幻而又波澜壮阔的时代,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及东江纵队(当时还叫广东抗日游击总队)的丰功伟绩,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相信会受到读者的青睐和赞赏。(牟国志)

编辑:郑惠纯
上一篇: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