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西区樟浦村集约高效开发土地促进村民就业增收
“产村合作”双向奔富打造典型样本
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樟浦)项目效果图。 图片由大亚湾城投集团提供
近日,在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樟浦)项目建设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映入人们眼帘。大亚湾西区樟浦村这片原本闲置低效的土地,如今正以“产村合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一系列高端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助力当地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些项目不仅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也让村民成为了项目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将通过获取租金的方式拥有稳定收入来源;随项目而来的优质企业也将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背景
曾经土地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樟浦村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子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深圳市坪山区,位于大亚湾坪山河科技创新走廊,周边知名企业云集,基础设施完善。一直以来,村内土地资源存在诸多问题,各村民小组权属土地分散,土地性质和权属复杂,管理缺乏规范性,导致土地使用效率低下。
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大亚湾以“产村合作”的创新开发模式为突破口,盘活用地,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其中,西区街道樟浦村的“产村合作”项目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升级的典型样本。
“产村合作”项目由大亚湾开发区管委会主导,西区街道办及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区城投集团与樟浦村携手共同推进。项目规划盘整收储土地面积约49.28万平方米,涉及樟浦村委会及5个村民小组。土地类型涵盖国有建设用地和村集体建设用地,部分已建成简易钢结构铁皮厂房,其余多处于低效或闲置状态。
在“产村合作”模式下,项目展现出显著的创新性与协同性。区城投集团与樟浦村整村签订合作协议,樟浦村提供约49.28万平方米用地参与合作,西区街道办作为建设主体,建设总计容建筑面积约28.06万平方米的厂房及配套设施,建成后移交村集体,区城投集团负责招商运营20年。当地政府则负责对樟浦村合作用地进行全面重新规划、梳理调整,完成盘整收储后,通过挂牌出让的方式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并统筹推进“产村合作”的各项相关工作,合理安排资金,不断完善片区配套设施。
成效
土地化零为整,“寸土”变“寸金”
在新明海用户侧储能设备项目施工现场,工程车辆往来有序,工人们忙碌施工,处处涌动着建设热潮。该项目计划2025年底主体竣工验收,2026年投产,达产产值逾30亿元。樟浦村这片原本为露天采砂场的土地摇身一变成为“新能源装备核心承载区”。
该项目也是大亚湾“产村合作”模式成功落地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一模式,当地政府部门对樟浦村合作用地盘整收储,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开发利用,为当地贡献出工业用地约31.79万平方米,居住用地、文化设施兼商业用地、教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交通场站、道路和绿地等合计约17.49万平方米。
“寸土”变“寸金”。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樟浦)项目有效盘活了樟浦村原有的分散和低效用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31.79万平方米工业用地统一规划招商,预计总投资强度约38亿元,达产后年产值约64亿元,年税收贡献约3.18亿元。目前,已出让约1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引进德兰明海、德达投资、爱腾智能等企业,投资规模达19亿元,达产后年产值约32亿元,年税收贡献约1.6亿元。
樟浦村集体在此次合作中也收获颇丰。“产村合作”不仅改善了樟浦村容村貌,还因周边优质企业落户,为村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樟浦村各村集体共获得28.06万平方米的厂房及配套物业,通过区城投集团的招商运营,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租金收入超过6000万元,村民人均每年收入将增加约4万元,为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惠州日报记者曾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