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报社官方网站

惠州端午:特色粽子风味情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骆国红 侯县军 洪鹊儿 通讯员张惠琴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每逢端午,粽子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必备的美食,软糯的糯米搭配风格多变的馅料,荤素不拒,咸甜皆喜,小巧精致的外形,层次丰富的口感,咬上一口就让人欲罢不能。

  作为端午节餐桌上的传统美食,粽子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但受文化习俗差异的影响,粽子的口味甚至形状风格各异。在端午节到来之际,且随惠州日报记者开启端午寻味之旅,探寻惠州特色粽子风味情。

横沥梅姨粽子店的店员在包梅菜扣肉粽。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实习生田滢 摄

  特色粽1

  梅菜扣肉粽 惠州“特产”与传统美食融合

  端午前夕,位于市区下角的横沥梅姨粽子店,几位包粽子能手忙个不停,前来购买粽子的市民络绎不绝。这家粽子店出品的各种口味粽子深受消费者青睐,尤其是梅菜扣肉粽,推出不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店里一大招牌和特色。

  横沥梅姨粽子店老板曾运梅是惠城区横沥马坌村人,1999年她摆摊做起了粽子生意,因为用料新鲜讲究,再加上特制酱料,她制作出来的大肉粽、蛋黄粽深受街坊们喜欢,店里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几年前,曾运梅的儿子骆文原“接棒”经营粽子店,在传统口味的基础上,他推陈出新,推出了梅菜扣肉蛋黄粽、梅菜饺子等美食,让家乡特产跟传统美食完美融合,也让端午传统美食文化焕发新的“枝芽”。

  “惠州梅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身为土生土长的惠州横沥人,如何为家乡特产梅菜赋予新的内涵,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骆文原说,去年贵州茅台与瑞幸咖啡合作推出的“酱香拿铁”刷爆了朋友圈,也给了他启发和灵感,萌生了制作梅菜扣肉粽子的想法。有了想法,说做就做。去年他精选少盐的梅菜心加以特制的酱料,再配上腌制过的大块五花肉、咸蛋黄,包出来的粽子既有梅菜独有的清香爽口,又有五花肉的细软、糯米的软糯,咬上一口,梅菜和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混合着糯米在口中相融,香气扑鼻,齿颊留香,深受顾客欢迎,成为店里的招牌产品。

  在创新口味的同时,骆文原还利用短视频宣传、网络直播等方式,店里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光周边的食客闻香而来,还拿到了上市企业、国企、事业单位的订单,每天出货量达四五万个,其中梅菜扣肉粽销量约占三分之一。

  骆文原表示,为满足市场需求,今年他们还计划扩建标准生产厂房,提高生产能力,将粽子事业越做越大的同时,研发更多与梅菜相关的特色产品,为家乡农产品(梅菜)代言。

水口澳背村的村民正在做阿嬷粽。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实习生田滢 摄

  特色粽2

  澳背阿嬷粽 美味又富农

  在惠城区水口澳背村,村民逢年过节都会亲手制作美食款待客人和赠送亲朋,如年糕、炸猪肉、粽子等,并冠以“奶奶”之名,如阿嬷年糕、阿婆炸猪肉、阿嬷粽,颇具儿时味道、乡土气息。尤其是阿嬷粽,这是在澳背村老奶奶、阿姨们手中代际传承的美食。心灵手巧的澳背村妇女都会制作阿嬷粽,女孩子从小跟着长辈学习,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做粽子。

  一个阿嬷粽,从泡米开始到新鲜出炉,这个过程需要十个小时,且是纯手工制作。澳背村的阿姨们分工协作,一部分人浸泡粽叶、洗净糯米、腌制猪肉,大部分人主攻包粽:快速挑选几片洗净的粽叶折成漏斗状,逐一往里放入调制好的糯米、红豆、肥瘦相间的猪肉、泛着油光的咸蛋黄,再用粽叶和麻绳将粽子裹紧实。另外一头,身体强壮的男性村民将裹好的粽子放进高压锅或柴火锅蒸煮。

  阿嬷粽的美味,除了归功于村民的娴熟手艺、火候把控,选材也是关键,从糯米、红豆、绿豆、麦豆、猪肉到咸蛋黄,每一种食材都要求新鲜、地道。天时地利人和,方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粽子。

  阿嬷粽的形状也较为讲究,用箬叶咸水草扎成四角形,使得煮熟的粽子外观棱角分明,米粒晶莹剔透。

  阿嬷粽深受周边村民喜欢,使得澳背村荣膺“香粽之乡”的美誉。不过,阿嬷粽多年来只在村民的亲友之间赠送流转,并没有走向市场。

  这一情况在去年端午节前悄然发生改变。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火爆,澳背村妇联主席、90后村干部严敏积极“触网”,以“农产品推介官”的身份将阿嬷粽推销出圈,并联手本地网红成功将阿嬷粽“捧红”。去年端午节期间,阿嬷粽在高峰期单日销售达上万个,销售额达到50余万元,带动4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提升了知名度。

  此外,澳背村结合本地特色,大力挖掘阿嬷粽等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一村一品”,携手设于村内的惠州市昌元种养专业合作社,探索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带动村民发展富民产业。今年端午节,麦豆、红豆、绿豆三种蛋黄咸肉粽,碱水粽等产品供不应求,不少游客、网友专程来到澳背村购买。

罗观明家的灰水粽订单不断。 惠州日报记者洪鹊儿 摄

  特色粽3

  高潭灰水粽 美味传百年

  端午节前来到惠东县高潭镇,便能看到街头巷尾的店铺门前都挂着一大捆一大摞小巧可爱的粽子,粽香、柴火香扑鼻而来。人们一边忙着招呼自驾采购的客人,一边将电话预订好的粽子按斤装箱交给快递公司运送。“高潭灰水粽很受欢迎,若没有提前预订,便有可能会遇上空手而返的情况。”店家张大叔说。

  卢先生一家专门从汕尾海丰县开车到高潭镇采买灰水粽,“我们是开便利店的,每年都来这边采购,这边的灰水粽口感很Q弹,特别受欢迎。前几天买了500斤灰水粽回去,明天凌晨还需要再过来运新鲜出炉的300斤。”

  高潭灰水粽为何如此受欢迎?据当地村民介绍,高潭灰水粽从清代开始流传,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传统制作方法需要在制作灰水粽前,砍下一种叫“布惊”的植物晾干,待到端午节前,烧成灰后,把水煮开后淋到灰里沉淀,过滤后把灰水倒进洗好的糯米浸泡4至5个小时,用粽子叶包好后的粽子用柴火煮13个小时以上起锅即成。新鲜出炉的灰水粽晶莹剔透,圆润饱满,一口咬下去香甜软糯,蘸上黄糖、蜂蜜等辅料,别有一番风味。高潭地区的灰水粽特别之处在于,口感佳,品质好,吃起来柔韧而不腻口,被称为“果冻般的粽子”,因此广受欢迎。

  灰水粽在高潭除了应节食用,还成了当地村民增收的产业,高潭的黄洲村有多个粽子专业户,罗观明便是其中一位。

  “每年农历二月就开始裹粽子,端午节前后制作大量灰水粽销往深圳、惠城、汕尾等地,还有客人会提前一天住在高潭,等着第二天买到新鲜出炉的粽子。一直到农历八月还会有少量订单。”罗观明介绍,制作灰水粽关键在于要选用品质好的纯糯米,品质低的糯米做不好;另外,在大锅中蒸的时间要足,这样才能保证粽子熟透,且色泽均匀通透。当前,高潭灰水粽也正以独特的风味和传统的工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潼侨归侨之家,归侨们正忙着包粽子。 惠州日报记者朱金赞 实习生田滢 摄

  特色粽4

  长长越南粽 串起归侨心

  在仲恺潼侨镇,居住着许多越南归国华侨,他们一直保留着民俗传统,每逢端午节都会包粽子、吃粽子。在传承中,大家又把越南当地的饮食特色融入进来,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归侨特色美食。

  近日,记者来到潼侨归侨之家,归侨们忙得不亦乐乎,只见他们叠好粽叶,铺上糯米,再铺上一块长长的腌制过的猪肉,最后再铺上糯米,裹好一圈一圈绑上竹篾。这种粽子长30厘米,有成年男子手臂粗,外形像枕头,也被称为“枕头粽”,而越南归侨则称之为“大粽”。

  “每年端午、春节,我们都会包越南粽,庆祝传统节日。”越南归侨李昌裕告诉记者,在潼侨流传的越南粽主要有圆条形的长粽和四方形的方粽,取“天圆地方”之意。

  李昌裕今年70岁,1978年从越南归国,40多年过去了,这些儿时的美食记忆仍在,每到端午、春节,他和其他越南归侨都会聚在一起,包越南粽,回味儿时的味道。

  不过,制作越南粽过程并不简单,用料方面也尤为讲究:越南长粽使用的是大如蒲扇的粽叶;糯米要采用泰国糯米,包粽子之前要用水浸泡半小时,再用盐、花生油搅拌均匀,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则放入搅碎的红蓝叶子和胡椒粉加以腌制,不仅能让粽子的色泽更好看,还带有越南咸肉粽特有的香味。而这个红蓝叶在越南归侨家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

  越南粽制作过程也尤为费时。包好的粽子烹煮之前要先用水清洗一遍,再放入锅中煮上至少16个小时才能出锅,这样粽子才更软糯更有粽味。做好的长粽既可以切成片拿来煎,也可以切块加热吃,是越南归侨逢年过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道桌上美食。

  记者了解到,为弘扬侨乡传统文化,宣传侨乡特色美食,每年端午时节,潼侨镇都会联合归国华侨发展协会,组织归侨侨眷制作越南长粽600条,免费分派给80周岁以上归侨和困难归侨等,让大家共享节日喜庆。

编辑:李霞
上一篇:

相关新闻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