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广东、福建、江西、河南、四川、湖南、浙江等7省“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共50余名编辑、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江西省龙南市,正式开启了为期4天的“走进客家摇篮 感受振兴发展”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上,主办方举行了客家摇篮行采访活动授旗仪式,赣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赣州市知联会会长王石水进行了以“弘扬客家文化、助力强国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指导,江西省融媒体推进中心(“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联合主办。举办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营造浓厚第32届世客会氛围,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推介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赣州龙南,展示客家文化的丰富内涵。
赣州是客家先民南迁第一站,是孕育客家文化、客家民系的摇篮,客家先民在这里留下了大量民俗风情、文物建筑等珍贵遗产。近年来,龙南市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致力于客家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交流,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旅游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太平古镇洋溢客家风情
龙南市是典型的纯客家县,客家文化资源丰富且保留较为完整,境内留存的围屋基本涵盖了客家围屋的所有建筑样式,其中客家方型围屋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属全国之最。
龙南之行首先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翼围,是目前现存最高、墙体最厚的客家围屋。燕翼围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斑驳的青砖见证了燕翼围的370多年的风雨沧桑。走进燕翼围,发现其布局结构严谨有序,统一高度的四层楼房,统一款式的杉木门窗,过道的木柱上悬挂着的统一红灯笼格外显眼,点缀着这座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据悉,燕翼围因为年代久远,功能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居住在围屋里的人纷纷外迁,仅剩余3户年迈的原住民居住。
编辑记者们还品尝了省级非遗客家米酒,体验客家织带编织、锡壶制作等传统技艺,近距离感受当地依托客家围屋资源丰富、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优势打造太平古镇,将圩镇、景区、客家文化深度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益探索。
“味道不错”“再来一杯”……一阵阵米酒香从围屋里飘出,一声声赞美也不断从围屋里传出。记者们走访了杨村米酒酿造非遗工坊,体验了米酒的酿造过程,品尝了杨村古酿的美味,米酒酿造技艺传承人廖旺娣还为采访团献唱了一曲客家米酒特色歌谣。廖婆婆向记者表示,米酒酿造非遗工坊让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了之后不仅能品尝到地道的客家米酒,还能看到酿酒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到客家文化的魅力。
廖婆婆的儿子赖敏蒋从她手中接过衣钵,希望能让更多人喝到“健康的粮食酒”,称不少回头客表示“喝到小时候妈妈酿的米酒的味道”。如今,他俨然成了一名合格的传承人,甚至更胜一筹地让米酒香溢四方。据悉,依托电商平台,现在赖敏蒋的制酒厂产量、销量都有了保障,每月平均可卖出米酒两万斤。
高铁催动民宿新发展
采访团下午来到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关西新围,这是迄今国内外发现保存最完好、功能最齐全、规模最宏大的单体方形围屋,历时29年建成。走进这座防守严密的古老围屋,听导游讲解围主徐老四的发家史,还有那“爷孙三代烧砖建新围”、当地崇文重教之风的故事,采访团还观看和体验了一把客家织带编织技艺及竹编技艺,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高铁飞驰,一路向南。2021年12月10日,京港高铁赣深段正式开通运营,从“革命老区”江西赣州到“经济特区”深圳仅需2个小时左右。赣深高铁不仅缩短了回家的时间,也带“火”了当地的民宿产业。
外立面趋于统一,庭院内一步一景,当地文化与江南园林融于一身……置身于江西首个由政府主导实施,引进多个品牌民宿共同参与的“双子围民宿小镇”,多样化的旅居体验让采访团成员眼前一亮。据悉,龙南市紧盯国内外民宿品牌,“双子围宿集”采用“大围套小围”的布局,从建筑风格、人文形态、民俗民风上活化客家文化,5家民宿保持各自的调性,实现了“合”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也是龙南市积极探索以休闲乡宿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摇曳的千亩桂花树、500多年的围屋鸳鸯厅、郁郁葱葱百年古榕、清波荡漾的池塘、群山环绕的现代村落、别具特色的民宿……9月20日,龙南行程的最后一站来到里仁镇正桂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这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村落有青山绿水、生态田园、客家围屋、客家祠堂,是一个极富乡愁的客家村落代表。
据悉,该镇因地制宜,打好“美丽活力乡村+民宿”牌,该村吸引了一批本土连锁民宿入驻。同时,引进南茶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以旅游富民为本,以香火龙等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建设一个集“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农村电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一体的生态旅游特色基地。(惠州日报记者涂武刚 姚晴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