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7月29日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惠州市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恢复性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226.58亿元,增长16.8%,增速居全省第2位,两年平均增速5.7%。财税金融保持稳健运行,税收收入694.1亿元,增长35.5%,财政和税收收入均实现较快增长。下半年,我市将深入助推“双区”建设,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与“双区”城市高效协同的衔接机制,与深圳建立完善常态化沟通机制。
亮点
创新开展“比学赶超”活动
“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报告》指出,我市的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1”现代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提升,中海壳牌SMPO/POD、TCL王牌超高清智能电视扩能增效等112宗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电子信息产业、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2%、18.6%,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首个跨区域跨领域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恒力石化(惠州)PTA项目等加快建设,创维数字产业基地、亿纬动力xHEV电池系统项目等签约落户,国家林药科技示范园区、九龙峰南药种植示范基地等加快推进。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认定总部企业2家。九联科技、格林精密、利元亨成功上市,惠州A股上市企业达15家。仲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和德赛西威等6家5G+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顺利推进,TCL、利元亨等企业获评一批国家级、省级数字化标杆项目。上半年建立19家云平台服务商年度数据库,推动327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累计上云上平台工业企业达2785家。
今年上半年,我市积极推进“双区”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提质。加强与周边城市交流合作,与广州市合作事项达成初步共识,与深圳形成多层次常态化对接交流机制,举办“深惠合作、共赢湾区”深圳-惠州产业协同创新对接交流会。加强与香港贸发局、深圳工业总会等机构对接,组织多批次企业到惠考察。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项目180宗、投资总额2155亿元,其中来自深圳75宗、投资总额616亿元。创新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制定市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县(区)“比学赶超”讲评机制,提出“比学赶超”考核指标体系,科学选准标杆城市,把“比学赶超”活动与我市当前重点工作紧密融合,对标先进,查找差距,补短板、锻长板,激发争先进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我市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民生保障力度加大,全市城乡居民参保人数110.48万人,人均养老保险待遇增加132元/月。教育卫生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全市新增学前教育学位超2000个、公办学位近4000个、普通高中学位5000个,本科上线率达60.9%,91所学校试点校内午餐午休服务。
计划
确保新增年产值超100亿元企业达5家
下半年,我市将深入推进“双区”建设,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沟通对接方面,推动与广州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与广深港澳等大湾区城市合作,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重点加强与深圳、东莞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与广州装备制造、超高清视频、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规划对接,促进形成跨区域产业集群生态圈。基础设施联通方面,推动对接广州、东莞、深圳和香港的“三横”交通轴线建设。赣深铁路建成通车,加快深惠城际项目前期工作,推进莞惠城际小金口至惠州北段建设,支持深圳将城市轨道交通延伸至临深片区。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建设“3+7”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小企业集中发展区,力争新建成标准厂房250万平方米,全年解决100家以上中小企业快速落户园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集中要素保障提升重点企业生产水平,确保新增年产值超亿元企业200家、超10亿元企业15家、超50亿元企业10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推动700家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方面,继续推进180所应建而未建学校、幼儿园专项整治,确保全年新增2.5万个以上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万个学前教育学位,全市60%中考考生就读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控制在1%以内。全面推进健康惠州建设。推进金山湖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市中心人民医院扩建,加快推进市第二人民医院红花湖院区建设。7家新建改建县级公立医院投入使用,完成3家县(区)“第二人民医院”项目主体工程。探索建设惠民球场体系,打造“群众身边的运动场”,构建15分钟健身圈。
建议
集中精力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下半年的经济工作要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确保完成市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集中精力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继续做大做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增强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高水平建设“3+7”工业园区,积极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先导区。要全力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做好重大项目资源要素保障,着力提升工业项目供地率、动工率、竣工投产率,推动投资更快落地见效。要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稳步提升社保、低保等保障水平,做好社会救助、弱势群体帮扶等工作,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互促共进。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翟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