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在罗浮山召开

  主旨演讲、现场签约、圆桌对话、参观学习……昨日,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召开,粤港澳三地中医药工作者会聚“岭南医祖”葛洪修道行医、著书立说的惠州罗浮山,解码后疫情时代中医药的使命与担当。   

  大会会场。

  此次大会以主会场+香港分会场的方式进行,来自粤港澳三地政府、中医医疗、教育和产业界代表约300人参会。大会颁发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举行了企业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捐赠仪式,为与会嘉宾提供了一场思想交流、文化传承、成果分享的盛宴。

  作为大会开幕式的重头戏,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签约仪式备受关注。活动现场,21个项目进行了签约和文本交换,涉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临床技术、医学转化和中医药标准研发等多个领域。现场签约项目有4个,包括联合培养中药学本科生合作项目、“基础临床协同创新计划”合作项目、岭南特色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研究合作项目、中医教学合作项目;17个项目现场交换了文本。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惠州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项目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惠州市中医医院)联合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罗浮山国药院内制剂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合作建设,旨在尽快提升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科研实力,更好地发挥政校合作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

  2019年2月,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首次揭晓。“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由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出资设立,旨在鼓励粤港澳大湾区高等院校、中医药研究机构、临床医疗机构的青年科学家和中医药人才传承与发扬中医药事业。在此次大会开幕式上,“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葛洪奖”首次在惠州颁奖。本届奖项围绕中医药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由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组织大湾区权威中医药专家评选,经过两轮评审,一共选出九位杰出代表,激励大家再接再厉,进一步强化后疫情时代中医药的使命与担当。

  大会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捐赠仪式。博罗县人民政府发起成立中医药发展基金会得到隆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隆生集团向该基金会捐赠一千万元。

  主旨演讲

  中医药传承的使命和担当、中医药创新的使命和担当、中医药发展的使命和担当……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刘良等12位医疗专家、行业大咖作主旨演讲,他们分别就中医药发展规划、政策研究、人才交流与培养、产业布局等进行了精彩分享。

  仝小林院士: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走向世界

  仝小林结合中医药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功经验,全面分析了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指出了新形势下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工作重点。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医药的一次大考。”仝小林说,如果说近两百年的中西医碰撞和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分科等奠定了中医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革,那么从这次“战疫”来看,中医药经受住了百年大考。面对疫情,中医药在防治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物名片 仝小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长期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在现代中医诊疗体系和方药量效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已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了疗效作用。”仝小林介绍,在这次疫情中,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防治理念是值得肯定的。

  仝小林认为,解决中医基础理论问题是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前提。传统中医思维整体重视当下证候,缺乏对疾病全程认识;“调态”治疗重视个体化,缺少对群体化的研究,缺乏对疾病的规律和共性的提炼和归纳;“治未病”重视调整状态,缺乏靶向治疗。如何有机结合病和证,实现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模糊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是发展中医药需要思考的突出问题。

  对此,仝小林建议,首先要在推动中西医结合上下功夫。针对“病证结合”,引入“分类—分期—分证”思想,重构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中医诊疗体系,实现中西医结合在“诊断”上的突破;针对“宏观与微观”,以“态靶结合”思想指导中医药在现代疾病宏观证候和微观指标中的应用,实现中西医结合在“用药”上的突破。

  其次,强化中医科研思路的“六化”,即难题的课题化、课题的成果化、成果的专利化、专利的产业化、产业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国际化,让科研成果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循序渐进,加快成果转化速率,提升中医药的疗效级别。

  再次,抓住中医药发展的科技机遇、政策机遇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机,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刘良院士:携手打造大湾区中医药科创高地

  “青蒿素能治疗疟疾,三氧化二砷(砒霜)能治疗白血病,这些重大成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刘良表示,中医药传统经验不可丢,现代科技也不可少,只有传承与创新并行,才能获取原始创新成果。

人物名片 刘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荣誉校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长期从事中医药和风湿病研究,研发了国际上首个作用于前列腺素E2终极合成酶-1的风湿病治疗新药——正清风痛宁。

  刘良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有明显优势,也势在必行。

  如何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刘良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开放和客观的态度,对中医药进行大胆应用,不断实践、不断完善。同时,要通过大数据,实现中医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建立深度精准中医药个体化诊疗系统,使传统中医药取得突破性发展,并纳入世界“大科学”体系。

  “打造创新高地,既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也要建立‘引才、聚才、育才’联动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硬核质量标准,遴选数个中医治疗病种,实现专病突破。”刘良建议,以政府主导建设和管理的方式,创建大湾区中医药国际科创研究院,使其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高质量中药产品“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中医药研究成果及产品走向世界。设立大湾区中医药创新研究与产品研发联合资助专项,聚焦标志性项目,强化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获取原创性、高质量研究成果及产品,提高大湾区中医药创新高地的学术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

  “优质的南药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具有巨大的深度研发潜力。”刘良说,应由企业主导建立“大湾区国家南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平台,促进南药走向世界。目前我国尚无“中医药世界博览会”永久会址,没有中医药世界性“地标”,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可率先设立“大湾区中医药世界博览会”永久会址,并设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

  国医大师周岱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周岱翰认为,当前影响健康的一大威胁是癌症,中医药应发挥其独特作用。

人物名片 周岱翰,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我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也是国内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研究和开创中医肿瘤教育的学者。

  “把握机遇、守正创新是中医人的历史使命。”周岱翰说,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第一动力。因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显著疗效,中医药的公信力不断提高,这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中医要探索一条守正创新的道路,不要背离中医传统和原创思维,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周岱翰表示,中医学是复杂的生命科学和先进医学模式。

  如何传承好中医学?周岱翰认为,传承的技巧在于“用心”,有了中医情怀,才能有中医思维,进入中医的学术境界,用中医的方法来看病。此外,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中医优势,推动中医知识进中小学,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迫在眉睫。”周岱翰认为,应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国家临床医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加快中药新药创制研究。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强化中医药专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专业课程比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途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大会会场。

  圆桌对话

  话题一:如何构建后疫情时代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共同体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港澳台办公室副主任朱海东介绍,《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政府积极创新,开拓进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广东省根据方案,细化制订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医疗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和国际化高地实施方案,并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香港特区政府加紧建设中医医院和政府中药检测中心,推动签订《关于中医高级临床人才培训的合作协议》落实。澳门特区政府积极支持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筹建专门的中医药主管部门,并与内地合力支持50多名澳门中医师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执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不断推动高地建设纳入中医药发展全局,并推动中医药内容纳入大湾区整体发展战略。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庆锋认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发展共同体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他提出,要借助香港、澳门医疗国际化窗口,助推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推动中医药产品走向全球10个葡语系国家和地区,把园区打造成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头堡”;发挥三地优势,建设面向世界,集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中医药国际交流平台;整合粤港澳三地一流高校、一流临床医疗、一流药企、一流国际化人才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产出一批重大成果;探索构建覆盖粤港澳三地的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争取在大湾区内设置国家级别、国际水准的区域中医医疗中心。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副局长徐德义透露,香港即将建设的首家中医医院,将成为中医医疗服务的全球窗口,粤港澳中医药合作将增加一个重要的合作载体,中医药事业将有更大的合作空间。

  中医药产业是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元素。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卫生局局长罗奕龙分享了澳门未来中医药发展的思路和打算,尤其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支援中医药科研和产业方面的规划、策略或措施,提出了三地在大湾区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及交流方面合力发展的意见、建议。

  话题二:后疫情时代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思考

  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黎锦城说,该校正努力打造药物研发高地,推动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要推动中医药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有学科、专业和平台的支撑。”黎锦城说,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该校设置了从中医药栽培、种植、炮制到临床运用等全链条专业。同时,还设置了“学校+企业”的创新班级,让学生能更好地对接和适应社会,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生培养模式。中医药院校应把“产教融合”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把大数据技术融入学生培养方案,在重大疾病防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中医要发展,中药种植和加工是重点环节。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兰青山提出,广东南药要做到纵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以统一的标准抓好南药种植、采收、加工等。

  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廖志钟认为,应及时提升现有的中医药产品标准,并尽量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其进行管理,最大程度提高中医药质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固生堂中医养生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涂志亮透露,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接受中医诊疗的人群呈现出精英化、年轻化两大特点。“疫情发生后,我们推出了互联网中医诊疗服务,过去一年有20%的接诊量是通过互联网完成的。”涂志亮说,正是由于互联网诊疗需求趋旺,倒逼中医医生与时俱进,通过数字化手段看脉、看舌苔。

  本版文字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张斐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张斐 游璇钰 周智聪 特约通讯员苏秉成

  本版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王越 摄

编辑:张清瑜
上一篇:

相关新闻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