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官方网站

惠州市首届十大法治建设典型案例(项目)摘登(上)

  编者按 近日,由市委依法治市办、市司法局主办,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今日惠州网》承办的惠州市首届“十大法治建设典型案例(项目)”评选活动已经结束。这次评选活动共收到各县(区)和市直单位推荐申报的法治建设典型案例(项目)101个,入围候选案例项目20个。经网络公开投票和评委认真评选,最终确定了我市首届“十大法治建设典型案例(项目)”。

  为了充分展示2020年我市法治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全体市民关心法治建设、支持法治建设、参与法治建设的精神风貌,现将我市首届“十大法治建设典型案例(项目)”分为两期进行展示,以飨读者。 

市行政复议办到龙门开展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工作调研座谈会。

  市司法局 促进依法行政及争议实质化解

  ●亮点

  聚焦倒逼发力,开展行政复议案件警示工作,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一案一提示”“每月一小结”“季度一通报”机制,倒逼各单位规范执法,减少复议案件产生。

  ●成效

  惠州市司法局作为市政府行政复议机构,以创新行政复议四项机制建设为抓手,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以此促进和规范依法行政,从源头上减少行政争议产生;同时加强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减少群众诉累,做到案结事了。

  ●主要做法

  制定惠州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案件办理工作规则、调解和解规则等,优化行政复议内部流程,明确受理、审查和决定等环节责任分工,建立复议调解端口前移(即在受理前组织行政机关和当事人调解和解),从而高效化解一批。自启动该方式以来,前两个月已成功化解了8宗行政争议,有力、快速地化解了矛盾。

  建立市政府行政复议案件办理情况季度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各单位复议工作反映出来的行政执法问题以及该局的工作建议,同时建立“一案一提示”制度,对于每一宗行政复议案件当中存在的违法行为、执法共性或执法细节问题,及时发出行政复议意见书、建议书、提醒函、约谈或电话沟通,2019以来,共发通报5份,行政复议意见书等18份。

  目前,惠州市、县(区)两级政府行政复议庭基本建成,复议庭采取参照法院审判庭建设模式,配备计算机、打印复印机、录音录像设备、高清视听证据系统、视频监控同频共享系统、会议记录和网络终端等设施系统,针对重大、复杂或者事实争议较大的案件全部开庭审理,单市政府行政复议庭2020年开庭审理的案件52宗,占整个已结案件的62%,同时充分发挥庭审查清事实、释法析理、调解争议的功能,效果较好,市政府本级和下辖惠城区政府调解率均超过了30%。

  与市两级法院及其他行政执法单位共18家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过不定期举办案件研讨会、座谈会和简报等形式,沟通反馈信息以及办案互动,明确执法标准,共同推进行政争议的妥善化解。 

2020年,对仲恺区东岸涌实施水生态综合整治。

  市生态环境局 依法治水精准治气 建设生态法治惠州

  ●亮点

  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大法宝:法治保障,专班督导,奖惩分明。

  ●成效

  全市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7.8%,珠三角最高,空气质量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9位;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7位,全市15个国、省考断面2020年全部达标,9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88.9%(优于省下达的考核任务77.8%),劣Ⅴ类比例为0。6条入海河流水质实现全年稳定达标,淡水河20多年首次实现全年稳定达标。

  ●主要做法

  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全市一盘棋整体谋划建立一体化的系统治水治气格局。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在依法治水精准治气工作中,市委书记、市长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亲自挂帅,担任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河长办等机构主要领导,签发了总指挥部1号令,亲自研究和部署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二是压实生态环保责任。实施《惠州市对县(区)实行环保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推进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推行“能者奖、庸者罚”,进一步健全了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机制。三是健全下沉督导制度。建立7个污染防治攻坚下沉督导组,强化督导清单销号制、周调度月通报、及时预警分析等机制,坚持线上数据与现场督查结合、日常督导和重点区域重点问题专项督导并行的常态化督导模式,形成“立即转办—立即整改—立即反馈”的问题整改落实机制。

  出台了《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和《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制定了《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重新划定惠州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惠州市东江水质保护管理规定》和《惠州市环境保护局主要环境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裁量标准(2018年版)》等8个规范性文件,为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提供法律依据,建立健全了环境污染犯罪案件查处移送机制,为守护生态底线、推进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坚持依法治水精准治气,突出问题导向,紧盯薄弱环节,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依法治水。加强对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村污染、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加强对河涌和黑臭水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二是精准治气。在“减煤”“治企”“控车”“抑尘”“禁烧”等方面精准发力,打好“蓝天保卫战”。三是严格执法。制定执法指引,加大执法力度,打好环保战“疫”,提高执法水平。

  加强法治宣传,营造全民治污氛围。一是开展环保法治主题活动。二是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三是法治宣传与执法紧密结合。四是开展专项普法活动。五是录播法治专题栏目。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全民形成“全民治污、人人有责”良好舆论氛围。 

 

整治后的大湖溪沥焕然一新。

  市水利局 建设优质高效营商服务环境

  ●亮点

  积极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简化行政程序、压缩审批时限、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履职督查职责和开展“点对点”宣传交流服务。

  ●成效

  惠州市水利局按照省、市“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和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部署,积极推动水土保持工作“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2019年,我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被省政府评定为优秀等次。

  ●主要做法

  该局简化行政程序,推进便民服务:实现水土保持方案、监测和验收7项服务一网办通;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压缩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对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材料报备时限。

  2020年审批水土保持方案49宗、备案水土保持设施验收19宗,均压缩为1个工作日办结,助力生产建设单位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落实防治主体责任:通过遥感监管、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落实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通过查处“未批先建”“未批先弃”“未验先投”等违法项目,有力震慑水土流失违法行为。

  履行履职督查职责,推动监督管理强手段:2020年,该局对各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开展的履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职责进行督查,在省、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中尚属首例。并在12月17日召开的全省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进行了典型交流发言,受到省水利厅的高度认可。通过督查初步掌握了各县(区)水土保持监管情况,基本摸清了存在问题、短板弱项和亮点特色,“一县(区)一单”力促县(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落实监管职责、规范监管行为,切实管住人为水土流失。

  2020年,复核认定遥感监管疑似违法违规扰动图斑306个,检查市级审批生产建设项目56宗,查处“未批先建”违法行为64个。2019年底,我市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较2013年减少93平方公里,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控。

  广泛听取生产建设单位及水土保持服务机构需求、诉求,紧扣问题,精准发力:开展水土保持行业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宣贯和市重点项目惠龙高速公路工程宣传培训上门服务活动;与市级7家单位开展“点对点”水土保持宣传交流服务,针对不同类型项目和不同生产建设单位存在的问题,提供水土保持政策和技术服务,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促使生产建设单位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变“被动”为“主动”。 

 

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使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系统。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亮点

  充分利用诚信建设体系,赋予符合条件的工业项目建设、勘察、设计单位利用自身信用资质,实现未审先建的建设权利,同时强化质量管控,对未审先建项目实行事中事后监管工作,加重违规惩处,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成效

  以我市园区工业项目作为改革切入点,除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安全保护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工业项目外,办理施工许可时可对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实行容缺,容缺时长60天以上,并在2021年全市全面铺开符合要求的工业项目容缺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办理施工许可事项。

  ●主要做法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部署要求,提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效率和质量,根据《2020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要求和工作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广东省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牵头起草了《惠州市工业项目施工图审查改革工作方案》,经征求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及行业专家意见,并参考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经验做法,对文件进行修改完善,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于2020年9月22日印发实施。

  2021年,全市已全面铺开符合要求的工业项目容缺施工图审查合格书办理施工许可事项,在开展容缺承诺制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有效改善工业项目建设的营商环境,改革工作成效显著。

  我市施工图审核本身流程并不需要太长时间,但经常发生需要微调、修改等情况,有时还需要进行多次修改。这些反复提交材料、审核、修改的过程则会耗费大量时间,有时会长达几个月,严重影响项目建设进度。仲恺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市级文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印发《仲恺高新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关于修订工业项目“地基与基础”临时施工复函材料清单及承诺函的通知》,为惠州市鸿彬实业有限公司(厂房一、厂房二、物料房)等工业项目有效缩短近2个月的建设周期,实现工业项目落地提速增效的预期目标。 

 

  市自然资源局、中国人民银行惠州市中心支行共同召开“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协调推进会。

  市自然资源局 互联网助力不动产登记

  ●亮点

  通过搭建“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综合服务平台,将多项功能融为一体,既方便了群众,又加快办理的速度与数量。

  ●成效

  “总对总”“不动产+金融”全省第二批推广六市中业务量居首位,已超第一批试点韶关,跃居全省第二;“不动产登记+法院”走在全省前列;“不动产登记+民生”惠城区作为全省的五个试点之一,于去年10月份正式上线运行。

  ●主要做法

  为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一窗受理”工作模式,全面搭建线上“虚拟窗口”。通过线上“虚拟窗口”可同时申请“不动产+税务”“不动产+开发商”“不动产+中介”等业务。截至去年底“不动产+税务”业务累计28785宗,“不动产+开发商”业务累计120923宗,“不动产+中介”业务累计3524宗。

  从2018年10月开始与工商银行首家合作“不动产登记+金融服务”,在银行设立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点,基本实现“点对点”模式全覆盖,办理时长从7个工作日内压缩至目前只需1个工作日内。

  2020年8月,推行“总对总”模式,银行通过“总对总”服务系统,实现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共享查询及抵押登记、抵押注销登记的线上申请。截至目前,共有390多个银行网点通过“总对总”模式成功办理抵押类业务累计60461宗,在全省第二批推广的六市中业务量排首位,跃居全省第二。同时在2020年9月与公积金管理中心采取“系统直连”的模式,实现公积金按揭抵押登记智能审核“秒批”,至去年底共办理“秒批”业务445宗。

  通过市县属地共享模式建设了“不动产+法院”模式,集成线上查询、查封、解封、过户不动产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法院工作证、法院公务证、执行裁定书等电子材料的线上传递,并实现线上查控“零跑腿”。截至目前“不动产登记+法院”模式业务已办结420宗。

  成功运行“不动产登记+民生服务”试点工作,惠城区作为全省该项工作五个试点之一,已于去年10月份正式上线运行,已实现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网和住房维修基金等立(过)户联动办理。截至去年12月31日,已办理“不动产+水”“不动产+电”“不动产+气”“不动产+网”“不动产+维修基金”共45宗。

  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关云 吴敏行 整理

  图片 有关单位提供·

编辑:大快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