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罗浮山荔枝南朝时已著名

  荔枝是岭南著名佳果,早在西汉就被定为宫廷享用的贡品。国内出产荔枝的地方除岭南外,还有福建、四川等地,原来多是野生。至南北朝,广东已出现人工种植,品种得到改良,入唐后唐玄宗时,“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宋代曾巩也曰:“闽粤荔枝食天下,其余被于四夷。”也就是说,入宋后广东荔枝不但供应全国,同时开始销往国外。

  惠州荔枝当属罗浮山荔枝最为著名。如《全唐诗》有殷尧藩《送刘禹锡侍御出刺连州》:“梅花清入罗浮梦,荔子红分广海程。”晚唐五代文学家黄滔也有《寄罗浮山道者二首》诗:“谁到月明朝礼处,翠岩深锁荔枝烟。”在黄滔笔下,罗浮山的荔枝已不仅仅是令人垂涎的佳果了,更是让人神往的胜景。到了明初岭南才子孙蕡的《忆罗浮诗》,已有“罗浮此日南薰转,无数漫山荔子红”之句,可见荔枝在罗浮山的种植规模。

  关于罗浮山荔枝最早的记载,可能是载于《齐民要术》的竺法真《登罗浮山疏》:“荔枝冬青,夏至日子始熟,六七月可食,甘酸宜人,其细核者谓之‘焦核’,荔枝之最珍者也。”竺法真,所在时代和生平如今已无可查考,但是从文中提到“元嘉末”的字眼,可知他大概是南朝宋末到齐、梁之间的高僧,距今已有1400多年。他为后人留下“焦核”荔枝的珍贵史料。

  自竺法真之后,罗浮山荔枝声名鹊起,屡屡见于岭南历代著名地方史志之中,如唐代的《岭表录异》、宋代的《南越志》等。对罗浮山荔枝记载最为详细的,还要数历代的罗浮山志。明代博罗人韩晃所著的《罗浮野乘》如是记载:罗浮山荔枝“种类甚繁,为闽粤佳果。前人品题亦不胜载语。罗浮所产有焦核者,皮壳殷红,肉莹寒玉,味最珍美”。

  到了清代,史志对罗浮山荔枝的记载更为具体。据清宋广业所著的《罗浮山志汇编》记载:罗浮山荔枝“树高五六丈如桂,而绿叶青花朱实,实如水晶丸。……荔枝未熟,人未采,则百虫不敢近;才采之,则乌鸟蝙蝠之类无不残伤”。在清吴骞所著的《罗浮纪胜》中更详细提到了罗浮山荔枝的种类,“考荔有多种,曰黑叶,曰大荔,曰田岩,曰进奉”。

  隋唐以前惠州主要的荔枝品种则是“淮枝”,主要产地在归善中部,古称上、下淮都一带。北宋苏轼贬居惠州期间,对惠州荔枝赞叹不已,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在惠州写下多首有关荔枝的诗,其中有一首是他游白水山后返到水北,在水北荔圃访问一位八十五岁老翁时所写,其中有“手插荔枝子,合抱三百株”和“莫言陈家紫,甘冷恐不如”句。苏轼这些诗句说明,惠州这位老翁已是种荔枝能手,他所培种的优质荔枝品种已胜过福建名荔“陈家紫”了。(何志成 严艺超)

(来源:2019年07月15日《惠州日报》)

编辑:黄秀霞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