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素有“梁化旧邦、岭南名郡”之称,其江河湖海交汇的地理优势,以及历史上农耕与商贸并重的经济结构,造就了东江流域独特的社会形态和手工业发展特色。历史上,陶瓷业是惠州手工产业的代表,历朝历代都有主流陶瓷制作工艺,并于两宋时期达到历史高峰。在惠州发现的古窑遗址中,位于惠城区东平窑头村的宋窑遗址规模最大,面积约42万平方米,为昔日广东三大民窑之一。
北宋东平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陶瓷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它的辉煌历史与“海上丝路”的渊源及其声誉,如今已沉淀为惠城区独有的民窑文化,诠释着敢于改革、大胆创新、精益求精的惠城工匠精神。
2020年9月,记者走访惠州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倾听新、老匠人关于惠州陶瓷和东平窑的故事,探寻其重生之路。
历史悠久
惠州陶瓷业最早 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中,也有惠州浓墨重彩的一笔,惠州陶瓷业形成了完善的制作体系和种类丰富的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博罗银岗窑、罗浮山地区蚬岗窑、惠城区东平窑以及惠东白马窑等。
从惠城区发现的多处古窑遗址就能看出惠州陶瓷发展历程。其中,1983年11月在惠城区三栋镇官桥村瓦窑岭东坡发现的瓦窑岭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在《惠州文物志》“瓦窑岭春秋遗址”中记载:“这批以夔纹硬陶为代表的遗物,其年代约为春秋时期,属于广东青铜时代的文化遗产。”
至宋代,生产技术更臻成熟。北宋时,严禁铸铜加大了老百姓对瓷器的需求。惠城区发现的宋代古窑址有桥东街道朱村窑址和东平窑等,以东平窑最为典型,也是惠州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
广东省博物馆古陶瓷专家曾广亿、宋良壁两位先生在其《广东陶瓷的历史》中论及东平窑时写道:“惠州窑烧造的瓷器,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也相当高超,各种瓷器的纹饰也很复杂,归纳起来有印花、刻花、雕塑、镂孔等,都很精致。”可见“惠瓷”曾经的辉煌。
纵观陶瓷发展的历史,一个窑系的兴盛,离不开地缘与人才以及精湛的技术。其中,地理位置尤为重要。目前在惠州发现的古窑遗址,主要沿着东江两岸分布。窑址位于这些位置,对于陶瓷业的发展极为有利。这些区域地底不但蕴藏有大量的灰白瓷土和石英砂砾,更重要的是其有便利的运输条件。
“漕运交通的便利,使得制作原料的进入十分方便,同时对陶瓷成品的外销也有重大的帮助。”惠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惠州市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院长余小伦介绍,地处东江中游的惠州,大小船只四通八达,上游可达河源紫金、龙川,下游可达增城、东莞、广州。水运的便利,再加上陆运的发达,能大大减少运输成本,使得产品更易于向外输送。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等原因,使得两宋时期惠州在手工制造业的陶瓷生产经营方面业绩突出,成为广南东路通往“海上丝路”内陆州府的节点之一。在惠州境内东江古码头出土过销往数十个国家的陶器,证明了当时惠州地区生产的陶瓷外销兴盛。
东平窑
生产的瓷器曾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畅销海外
1976年9月29日,惠州市外贸单位在郊区公社东平大队窑头山修建房屋,挖掘地基时意外发现大量古代钱币。后经上报文化部门并进行现场调查证实,该地点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瓷窑地址,当时挖掘出土的瓷器、窑具等有650多件,出品有碗、盆、杯、罐、瓶等。
这对于我市乃至全省考古界而言无疑是重大发现。一座始烧于北宋年间、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宋代古窑址浮出水面,这就是东平窑。
据《惠州文物志》记载,它是由三处堆满瓷片的废窑构成品型的山岗,群众习称“窑头山”,山高8.4~8.8米,范围600×700米。“窑头山窑址:惠环镇东平村,北宋,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42万平方米。堆积层厚达8米……”
“东平窑址和附近的废窑址在当时已形成一个巨大的陶瓷工业产区,地域覆盖东平、竹子园、河南岸、冷水坑。”余小伦说,加上不同时期发现的周边古窑址来看,是一个古代陶瓷生产比较密集的产区。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广东发现的宋窑一般都依山而建,而这座窑灶却整座建筑在窑具碎瓷废品堆积层之上,这是过去窑灶建筑设计上极为罕见的。再从其窑壁粘附的一层很厚的墨绿色琉璃来看,这座窑灶结构良好,烧瓷时间很长,说明了当地窑工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敢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铸就了东平窑高超的工艺水平和卓越的出品。东平窑出品的刻花碗线条流畅自然,瓷器烧成温度较高,约1300℃,胎体坚致细密,因此用手指叩击声似金属声,沉稳、清亮,成品出窑每有奇胜之处,形成典雅、淳厚、古拙之风格。其中用浮雕手法刻出的莲花炉更是宋代粤瓷中的佳品,堪称惠州宋代的文化名片。
据广东省考古专家考证,东平窑在鼎盛时期,用于烧造瓷器的窑达3个,具有相当庞大的生产规模。根据估算,每窑一次可生产5万件瓷器,3个窑一次就可生产15万件,一年下来足可生产上百万件。如此大生产量的陶瓷销往何处?在东江古码头出土销往数十个国家的瓷器,证明了当时惠州地区生产的陶瓷外销兴盛,制作精美的东平窑是畅销国外的瓷品佳器。
2015年,日本古陶瓷专家来惠州参观调研时就曾指出,在东南亚的海捞瓷博物馆内见过类似东平窑的瓷器,也从侧面证明了东平窑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北宋之后,东平窑彻底停烧。一代地方民间名窑就此结束,后人探索熄火原因众说纷纭,主流说法是因资源衰竭或战乱因素。到明清时期,广州、佛山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陶瓷产业也发生了转移。人才的流失、地缘优势的失去以及资源的减少,惠州陶瓷业逐步走向衰落。
传承创新
新老艺人重燃千年窑火筑匠心
拉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2020年9月,记者来到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东平窑陶瓷传承创新基地,林惠新正带领学生学习制作东平窑陶瓷。
59岁的林惠新,原本在香港工作、定居,多年从事陶瓷绘画的他退休后,于2016年回到了家乡惠州,潜心研究东平窑陶瓷制作,同时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东平窑陶瓷传承创新基地开设课程,给学生们讲陶艺绘画。
回到惠州的4年间,擅长人物工笔画的林惠新更是把心思都扑在了东平窑上,每天进行创作。他把人物绘画运用到陶器制作中,通过釉下彩方式,创作出系列瓷板画和风格鲜明的人物画陶器,大大小小作品达300多件,其中不少作品更是在这两年频频获奖。
东平窑的窑火熊熊燃烧约160年彻底停烧,一代地方民间名窑近千年来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辉煌一时的东平窑早已远去,只剩下一片民居包围之下的断壁残垣。破败的景象反倒激活了一群爱瓷的惠州人,他们决心要重燃东平窑之火。
从小生活在市区下角的余小伦就是其中之一。小时候经常在江边捡拾碎瓷片,精美的图案让他着迷,他与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之后到景德镇学习3年陶艺。作为本地人,他不甘心东平窑就此湮灭,牵头发起对东平窑的研究,号召中外学者、艺术家探索东平窑重生之路。
林惠新正是被余小伦追求艺术的精神所感动,决定回惠加入其中。“需要有人投身其中参与制作、创新,才能把它传承下去,教学生也是最有效的传播途径,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到惠州文化艺术的宝藏之一。”林惠新说,惠州的陶瓷艺术中,东平窑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深入了解其辉煌历史后,他更是带着一份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希望弘扬惠州本土的陶瓷文化。
如今,像林惠新一样的陶瓷艺术家已有七八人投身到东平窑的制作和传承中。有的是资历较深的专家,有的是大学毕业的后起之秀。他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对东平窑进行创新、传承。渐渐地,东平窑作品又重回人们的视野中,让很多人重新认识和认可。今年,由荔枝茶具组、西湖赏盘、富贵碗等组成的东平窑系列作品更是入选了2020年惠州手信50强。
目前,东平窑的挖掘与传承主要以东平窑陶瓷文化园、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东平窑陶瓷传承创新基地、知竹园东平窑体验基地、惠州西湖东平窑陶瓷美术馆、罗浮山黄龙观东平窑陶瓷美术馆等组成,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
“重燃东平窑薪火并非是简单的将之复活。简单的模仿、还原,终究只是得其形而非得其神。我们重点是放在历史文化的研究上,从文化上追本溯源,提炼更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提炼。”余小伦认为,传承是根,创新是魂。既要传承当初的工艺,也要结合当今时代不断进行创新,并赋予其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东平窑薪火才能代代相传。
4处古窑遗址
1 东平窑
●发现时间:1976年9月
●所在地:桥东街道东平村窑头山
●历史价值:为惠州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窑址,面积约42万平方米。始烧于北宋年间,与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并称“北宋广东三大民窑”。制作技术和工艺水平相当高超,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2 朱村窑址
●发现时间:1983年10月 ●所在地:桥东街道东平朱屋村 ●历史价值:因未挖掘,窑室结构不明。器物造型及釉色特点与窑头山北宋瓷窑出土的器物相同,为北宋瓷窑。
3 瓦窑岭窑址
●发现时间:1983年11月
●所在地:三栋镇官桥村瓦窑岭东坡
●历史价值:该遗址出土的陶片年代约为春秋时期,属于广东青铜时代的文化遗产。遗址中陶片胎质坚硬,烧成温度至少达1000℃以上,说明惠州当时已有较为先进的制陶技术。目前,该窑址断代问题仍存在争论。
4 肖屋岭窑址
●发现时间:2001年10月
●所在地:桥西街道南新路(原肖屋岭)
●历史价值:肖屋岭窑址是凿岩而成的古代遗存,有别于其他窑址的建筑特色,十分罕见,或为国内陶瓷史明代窑炉建造的孤例。因出土遗存的时代跨度较大,对该窑址断代问题仍有待论证。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