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民俗舞春牛。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供图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随着时代发展,牛渐渐远离日常生活,但牛的精神仍然值得学习。让我们继续发扬孺子牛精神、拓荒牛精神、老黄牛精神,在新时代谱写出新的“牛”篇章。
“金牛奔盛世,紫燕舞新春。”中国农历新年,常常伴随着带有生肖寓意的春联而来。极不平凡的2020年已经过去,农历2021年新年已经来临,许多家庭的大门上都贴上了带有“牛”字的春联,象征新的一年牛劲十足、精神抖擞、有所作为。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拥有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在农耕文明中,“牛”可谓地位非凡、牛气冲天。在目前公认的已识的1000多个甲骨文汉字中,“牛”占有一席之地。《说文解字》谓:“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意思是说:“牛是大型牲口。牛也有‘件’的意思;件,表示事理分析。”由其义可见,“牛”不仅助力农耕,还启发先民的思维、逻辑。先民们还创造了许多有关牛的传说故事,如他们认为,地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神牛下凡造成的,所以用“牛”指代“物”、指代一切。
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符号,每一种生肖都来自日常生活,又超越日常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有着独特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意义。十二生肖虽以“丑牛”称呼牛,但在人们心目中,它却是“以丑为美”“以丑为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礼记·王制》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即使是诸侯,也不能无缘无故宰杀牛,祭天祭祖时才能杀)。《汉律·九章》载:“不得屠杀少齿,违者弃市。”(不准杀少壮之牛,违者砍头)。《唐律疏议·卷第十五》载:“官私马牛,为用处重。牛为耕稼之本,马即致远供军,故杀者徒一年半。”(无论是公家还是私人的马和牛,都要重视他们的用途。牛是耕田种地的主力,马是重要的军需物资,都不能随意宰杀,否则判刑一年半)。这是因为,在农耕文明时代,牛是重要的生产物资和战备物资,不仅关乎百姓温饱,而且关乎国家安宁。
四五千年前,惠州就有人类居住,农耕文明一直较为发达,惠州老百姓对十二生肖中的牛颇有好感,博罗一带还形成了一种叫做“舞春牛”的民俗,多在冬春季节和重大民间节日开展活动。“舞春牛”一般配备角色4人,其中操犁赶牛的大工1人、牵牛行进的小工1人、挑花篮的农妇2人,有时还增设秀才、撑船妹等角色。道具有用竹箩、纸或布扎成的春牛、花篮、木犁、锄头等。演员在锣鼓声中表演赶牛、锄田、挑担、划船、摇橹等动作,常常舞唱交替,或边唱边舞,动作自然简洁,唱词朴实通俗,表达了对劳动的尊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牛对中国人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生产、习俗等方面,更体现在对内在精神的塑造上。古人以牛为榜样,学习牛的精神,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牛文化和勤劳朴实、艰苦奋斗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非常喜欢刻画牛的形象。在他们笔下,牛的形象栩栩如生,要么是不辞劳苦的奉献者,要么是田园牧歌的重要角色,非常多元。宋代李纲写过一首诗《牛》,称赞牛“耕犁千亩实千箱”“但得众生皆得饱”,牛的奉献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唐代王维写过一首《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夕阳斜照之下,成群结队回家的牛羊走在乡村小路上,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创作过一首咏叹黄牛的佳作《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作品生动刻画牛的吃苦耐劳,其中的“不待扬鞭自奋蹄”之句广为流传。
自古以来,农民们都非常珍爱牛。在广西、贵州的一些地方,至今还举行牛魂节(牛王节、脱轭节),这是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六月初八、八月初八举行。这一天,村民们会给牛放假,把牛栏修整一新,告诫各家要爱护牛。每家每户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着喂牛。
当代散文家刘亮程在多篇作品中,通过对“人牛共处”的乡村生活的诗性描写,将人的命运和牛的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性与“牛性”的深度对话——“每天下地都是他(父亲)赶车,坐在辕木上,很少挥鞭子。他嫌我们赶不好,只会用鞭子打牛。”“一个黄昏,父亲和牛一前一后回到家里……我忽然发现,牛和父亲一样,饱经风霜。”“我的家里除了成堆的苞谷棒子,便是房前屋后的一堆堆牛粪,我唯一的养分便是这些牛粪……”刘亮程笔下的牛,超越了勤劳、负重、奉献等的传统形象刻画,拥有了生命的尊严与情感的渴望。作家在向传统和现代的双重掘进中,赋予从农耕文明走来的牛以历史性、时代性的观照和解读,启迪广大读者体察世间万象、善待“牛与自然”,进而回归人的本来、走向人的未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牛渐渐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但牛的情怀、牛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让我们争做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为民服务,创新发展,艰苦奋斗,在新时代谱写出高质量发展的“牛”篇章。(祁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