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惠州

立春时节读古诗: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之意,立春意味着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万物都将重新焕发生机,一切美好也将渐次绽放。在古代饱学诗书文人的笔下,那摇曳生姿、脍炙人口的立春诗篇,不仅让我们品味到了早春的景色之美,还领略了节气的文化之美。

  自然界里,和春天最先亲近的是草木和水中的鱼儿,它们称得上是春天的使者。唐代刘长卿的《立春》:“谁家二月煮新丝,一江黄鲫应不识。明日倘或桃李晓,莫问老梅知不知。”你看江河边柳枝已经长得很长了,一直垂落到水中。江中的黄鲫鱼经过了漫长的冬天看不出春天的到来。明天倘若有桃李开花,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就不要问冬天的梅树知不知道已经是初春时节了。在这首诗中,我们从那河中的鲫鱼、岸边的柳枝和即将盛开的桃花,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而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冰化雪消,草木滋生,春的气息开始渐渐透露。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到处呈现出一片生意盎然的景象。那碧波荡漾的春水,也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活力。点睛之笔“春到人间草木知”一句,可谓胜过千言万语,读来令人拍案叫绝,诗情满满!可是在明代舒頔的《立春》:“三阳肇开泰,一气回新和。百卉已萌茁,光风扇晴波。”的诗中,“百卉已萌茁”五个字,更是形象生动勾画出了百花已感知到春天了,正蓄势待放的急切劲。

  无论是传统佳节,还是节气里,民间都流传着不同的习俗,那么立春当日,古人有怎样的习俗呢?“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宋代朱淑真的《立春古律》,让我们看到了立春日人们忙着挑生菜,卷春饼,剪幡胜的情景。而宋代晁冲之的《立春》:“巧胜金花真乐事,堆盘细菜亦宜人。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打春。”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立春日古人以韭黄、果品、饼饵等簇盘为食,或馈赠亲友。诗中所写的“打春”,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春牛。从这两首诗中,清晰可见古人立春习俗,无论是在制作饰品“迎春”上,还是饮食“咬春”上,以及民间组织盛大的鞭打春牛活动,与现代人相比,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立春时节,诗人的笔下虽然饱含着对山川河流无限赞美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但对游子来说,难免产生思家念亲的离愁:“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唐代岑参的《题苜蓿峰寄家人》,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面对一年春来到,与亲人相聚遥远而不能团聚的淡淡忧伤,让人读出了立春日诗人愁肠百转的思念之情。

  立春之后,不仅是踏青的好时节,还是读书的黄金季节。“星淡孤萤月一梳,迎春早起正愁予。土牛只解催人老,春意来自何事渠。官柳野梅残雪后,金幡玉胜晓光初。却思归跨青山犊,茧粟仍将挂汉书。”宋代杨万里的《十二月二十一日迎春》中,给我们生动描写了在牛角上挂上《汉书》,一手着鞭,一手翻书阅读的典故。明媚阳光下,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一手翻书,与春同读,大好春光与浓浓的书香交融,还有各种生命拔节萌动的响声伴奏,使人心旷神怡,真是一种别样幸福的享受。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春天来了,徜徉在一首首优美的古诗里,随着诗人的思绪,去欣赏早春的美景,融融暖意和盎然生机不觉扑面而来,清新而惬意。(马天逸)

编辑:黄秀霞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与今日惠州网无关。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每个汉字相当于两个字符)